今天是:

党校在线

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党的建设 >> 党校在线 >> 正文

党校在线

盘点辛亥革命中走出的共产党人(节选)

编辑: 法学院   发布日期: 2013-10-17   来源:法学院

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。历史悠长的中国,从没有哪一个百年,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、脱胎换骨、翻天覆地。武昌城头的枪声,一举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、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漫征程。从那一刻起的百年间,新文化运动、五四运动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新中国成立、改革开放,流经一个世纪的历史深河浩浩荡荡,几代人殚精竭虑,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,大踏步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。
辛亥革命中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,在一连串让历史铭记的名字中,我们惊奇的发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都曾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战火的淬炼,历史的选择让他们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典范,在纪念辛亥百年的伟大时刻,我们也要向他们致敬!

朱德:辛亥革命中战功显赫 成为滇军名将  朱德同志青年时代就志向远大。1909年,他怀着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的满腔悲愤,出于强烈的爱国救民思想,投笔从戎。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期间,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,投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。在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、段祺瑞媚外独裁的斗争中,他驰骋沙场,战功显赫,成为滇军名将。
从现实的斗争中,他逐渐认识到,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救中国,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中国的希望。1922年,为了求得真理,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,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,在柏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。从此,他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伟大道路。

董必武:永远站在历史运动的最前列  董必武出生在前清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家庭里。他18岁考取秀才,因不满清廷的腐败,投身辛亥革命,加入同盟会。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,但是革命果实被军阀所篡夺,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。他1914年东渡日本,结识孙中山,加入中华革命党,回国后又参加讨袁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活动。一次又一次的奋起斗争,一次又一次的曲折和失败,推动他愈益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,不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。

“五四”运动期间,他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,研究俄国十月革命,从而认识到,中国的独立,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行不通,“必须走列宁的道路”,积极参与了党的创建工作。

刘伯承:护国护法战争中的一员猛将  刘伯承早年从军,戎马一生。在辛亥革命后的护国护法战争中,他就是“手执青锋卫共和”的一员猛将。我至今保存着他赠给的1915年所摄的照片,那时,他二十二岁,风华正茂,雄姿英发。就在第二年讨袁战争的四川丰都之役,他率部冲锋陷阵,头部连中两弹,失去右眼。他在大半个世纪中,指挥了无数次战役战斗,九处负伤,屡建战功,以足智多谋的“独目将军”闻名于世。刘伯承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“拯民于水火”,正是这种博大的胸襟,使伯承从旧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。和许多忧国忧民之士一样,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看清楚了,要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,除了走共产党指引的道路,别无它途。

林伯渠:在每一个历史阶段,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  1904年,林伯渠同志东渡日本,结识了黄兴、宋教仁、蔡锷、廖仲恺等革命家,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。1905年,他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,为推翻清朝专制的统治而斗争。他在湖南积极响应辛亥革命。这次革命,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,建立了中华民国。辛亥革命后,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了国家权力,同盟会内部发生了严重分化。林伯渠同志坚定不移,继续追随孙中山,不屈不挠地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。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中国五四运动后,林伯渠同志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曙光,看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,开始觉得不能再重复过去所走过的道路,在李大钊等朋友的影响下,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,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,于1921年1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,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。

张云逸:攻击两广总督府的战斗中,担任炸弹队长  张云逸少年时,正值清廷腐败,帝国主义加紧侵略。1909年10月,他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秘密加入同盟会,献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。先后参加了1910年广州起义、辛亥革命黄花岗之役和攻击两广总督府之役。在攻击两广总督府的战斗中,担任炸弹队长。中华民国成立以后,进虎门广东陆军学校深造,1914年毕业后,赴海南岛北洋军队中进行反袁工作,任排、连长。继到粤军任营长、参谋。陈炯明背叛孙中山,许崇智占领潮汕时,他任揭阳县长。后任许部旅长,参加讨陈东征之役。1925年,粤军编为国民革命军,他随军参加二次东征和北伐,屡立战功。1926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参谋长。中国共产党的彻底民主革命纲领,共产党员在北伐中的英勇牺牲精神,使他深受教育。他阅读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等马克思主义著作,觉悟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,使劳动人民获得解放。

叶挺:从小立下“强兵富国”志向 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 叶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,任大本营警卫团第2营营长。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,调集重兵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时,率部与叛军激战,掩护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等脱险。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后,被派赴苏联莫斯科,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。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。1925年9月回国到广州,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,任团长。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。北伐战争中,他率部长驱直进,连战皆捷,屡建奇功,被誉为“北伐名将”,所部被称为“叶挺独立团”,为第4军赢得“铁军”称号。  南昌起义时,他担任前敌总指挥。起义失败后经香港辗转到达广州,参加领导广州起义,担任工农红军总司令。在敌军大举反扑的危急时刻,果断下令撤退,保存了部分武装力量。

徐特立:“坚强的老战士”  徐特立,1877年出生,湖南长沙人。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,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。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,任校长。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。1924年回湖南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,后任校长。1927年5月,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,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,任革命委员会委员、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。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。1931年11月,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,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,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。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,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。

吴玉章:“一辈子做好事”的人  吴玉章,1878年12月30日出生,四川荣县人。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,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,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。1928年到1937年,由党派往苏联、法国和西欧工作,参加过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。1938年回国后,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、鲁迅艺术学院院长、华北大学校长等职,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同董必武、林伯渠、徐特立、谢觉哉一起,被誉为我党著名的“延安五老”。1945年12月随周恩来一起去重庆,参加政治协商会议。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,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,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王若飞:青年时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  王若飞,1896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县。青年时代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。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。1922年6月,同赵世炎、周恩来等发起成立“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”,曾任中央执委会委员,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。同年秋,同赵世炎、陈延年等一起,由阮爱国(即胡志明)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。1923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,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
陶峙岳:少年从戎,文武相济  陶将军少年从戎,却文武相济。他有较高的军事理论修养,又有丰富的历史知识,爱好古文诗词,也长于书法,有“儒将”之称,是一位较典型的中华民族的将军。陶将军早年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,参加了辛亥革命、护国护法之战,随后又参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。蒋介石背叛革命后,参加过军阀混战,有段时间还被迫站在蒋氏反动统治一边,但感情上却同情、拥护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正确主张。

孙炳文:革命意志坚强的战士  孙炳文,四川南溪人,1885年生。1908年考入京师大学堂。不久,孙炳文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,加入同盟会。辛亥革命失败后,孙炳文受到袁世凯的追捕,回到四川老家。1917年,经人介绍,孙炳文结识了时为滇军将领的朱德,救国救民的共同志向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。孙炳文和朱德反复讨论了国内政治形势,最后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考察学习。1922年10月,孙炳文和朱德在德国柏林由周恩来介绍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